IBD是什麼?

發炎性腸道疾病(IBD)包含數種有關消化系統(尤其是腸道)發炎的狀況。這個部位是參與消化食物、吸收營養和水分以及最終排除剩餘產物(稱為糞或糞便)的身體部位。了解更多消化系統相關資訊。

一般人有時候會分不清楚大腸激躁症候群(IBS)和IBD。雖然兩者都有腹瀉和便秘的症狀,但是IBD和IBS的起因並不相同。IBS為機能障礙,也就是消化系統看似正常,但並非一直運作正常。IBD為慢性(持續性)狀況,會造成發炎現象,且有時會破壞腸道結構。

IBD有兩種主要類型: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。兩者影響消化系統的不同部位,因而造成些微不同的症狀。

下方為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的快速概覽:

表1: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之間的差異。
  Ulcerative colitis (UC) Crohn`s disease (CD)
受影響的腸道部位 疾病均會影響直腸和結腸(大腸)。 可能影響從口部到直腸的整個消化系統。
特徵 受影響腸道段會形成連續區塊,其中沒有任何健康區段。 受影響腸道段和健康腸道段會間隔出現。
  發炎情況只會影響腸道内膜(黏膜)。 發炎情況會影響整個腸壁。
  很少形成瘻管。 經常會有瘻管形成。
 

通常於30歲前發病,但也可能於任何年齡發生,某些人的疾病可能直到50多歲或60多歲才發生。

 

可能於任何年齡發生,但通常於年輕時發病。多數發生克隆氏症的病患是在30歲之前確診。
症狀 頻繁發生一再復發的腹瀉情形。糞便可能含粘液或血。 發生復發腹瀉的情形不如潰瘍性大腸炎頻繁。
  糞便幾乎一定含血,有時肉眼即可看見。 出血情形不如潰瘍性大腸炎頻繁,但也可能發生。
  潰瘍性大腸炎可能發生便秘,但不如克隆氏症頻繁。 便秘可能會於疾病的其他症狀獲得控制時發生。
  變化型的腹(胃)痛,強度和位置(感到疼痛的地方)可能會變化。可能會在腹部下部、髖骨上緣上方造成不適感,或是在腹部中央造成類似抽搐或痙攣感的疼痛。疾病發作時疼痛情形可能會變得更嚴重。其他症狀則包含噁心和嘔吐等。 強烈疼痛反覆發作的位置主要是在腹部的右下部位。通常是在如廁之前發生。尤其是腸道壁有膿瘍或穿孔時可能出現噁心和嘔吐。
  發燒經常伴隨疾病強烈發作時發生。 發燒程度多半僅為輕微,如果是高燒或感冒型發燒代表可能有併發症。
  中度或中重度的潰瘍性大腸炎病患,不見得一定會發生食慾下降、體重減輕和孩童生長遲緩。然而疾病可能會限制部分孩童和青少年的生長。 食慾下降、體重減輕10-20%。孩童和青少年生長障礙的情形很常見。
  解便排空困難—需要更頻繁如廁。或是裡急後重(在直腸清空時仍想上廁所)彷彿糞便未排出。 腸道排空困難,在病發時尤其嚴重。
  很少發生肛門潰瘍和瘻管。 肛門潰瘍和瘻管可能會是讓人懷疑罹患克隆氏症的初發症狀之一。
  沒有神經或精神症狀發生。 神經或精神症狀可能會是克隆氏症的初發徵象之一。

 

Rate this content

Average: 4.8 (4 votes)

意見回覆